不動聲色
成語名字:不動聲色
成語發(fā)音:bù dòng shēng sè
成語解釋:動:變動;聲:說話的聲音;色:臉色。內心活動絲毫沒有在語言和神情上流露出來。形容鎮(zhèn)靜、沉著。也作“聲色不動”、“不露聲色”。
成語出處:宋 歐陽修《相州晝錦堂記》:“垂紳正笏,不動聲色,而措天下于泰山之安,可謂社稷之臣矣?!?/p>
成語繁體:不動聲色
常用程度:常用成語
感情色彩:中性成語
成語用法:動賓式;作謂語、定語、狀語;形容在緊急情況下不改變聲色
成語結構:動賓式成語
產生年代:古代成語
成語正音:色,不能讀作“shǎi”。
近義詞: 不露聲色、 無動于衷
反義詞: 不知所措、 失魂落魄
成語例句:他也不動聲色,勤勤慎慎辦他的公事。(清 李寶嘉《官場現(xiàn)形記》第十二回)
不動聲色的成語接龍
進可替不 -> 不動聲色 -> 色中餓鬼
不動聲色的成語故事
不動聲色的相關成語
輾轉反側、行色匆匆、喜笑顏開、神思恍惚、如芒在背、煢煢孑立、先睹為快、志在千里、顯而易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