唾手可得
成語名字:唾手可得
成語發(fā)音:tuò shǒu kě dé
成語解釋:比喻非常容易得到。唾手:往手上吐唾沫。
成語出處:《新唐書 褚遂良傳》:“但遣一二慎將,付銳兵十萬,翔會云輣,唾手可取?!?/p>
常用程度:常用成語
感情色彩:中性成語
成語用法:偏正式;作謂語;含褒義
成語結(jié)構(gòu):偏正式成語
產(chǎn)生年代:古代成語
成語正音:唾,不能讀作“chuí”;得,不能讀作“děi”。
近義詞: 易如反掌、 輕而易舉
反義詞: 大海撈針、難于登天
成語例句:(1)科學(xué)上沒有唾手可得的事,都需要經(jīng)過艱苦的努力。(2)四個現(xiàn)代化決非唾手可得,只有付出艱苦的勞動才能使它實(shí)現(xiàn)。
唾手可得的成語接龍
向天而唾 -> 唾手可得 -> 得一望十
唾手可得的成語故事
唐太宗時,唐朝屬國高麗國發(fā)生內(nèi)亂,大臣支離殺死唐太宗立的國王后自立為王,唐太宗想親征高麗。大將褚遂良認(rèn)為這點(diǎn)小事不必皇帝親征,派一兩名精干的大將帶上十萬兵馬出征,小小高麗就“唾手可取”。 【典故】《后漢書·公孫瓚傳》始天下兵起,我謂唾掌而決。 李賢注引《九州春秋》曰 【解釋】唾手:往手上吐唾沫。動手就可以取得。比喻極容易得到。 【用法】作謂語、定語;指容易得到
唾手可得的相關(guān)成語
春秋筆法、兔起鳧舉、二桃殺三士、一民同俗、以利累形、百世之利、割臂之盟、輪扁斫輪、予奪生殺